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扎扎实实提高教学水准,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为新课程改革构建“航标灯”。
2、狠抓教学常规,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保驾护航”。
3、注重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运用,开展读书系列活动。
4、加强语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5、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合格率、平均分、优秀率三个指标均在北片城区小学同年级平均线之上。
6、参与各级各类师生竞赛、评优活动,争出成果。
三、具体措施:
(一)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为课改构建“航标灯”。
本学期我语文教研组将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以及教育行政和教育科研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具体要求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从而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组织有效的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除了每周四下午4:00—5:30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外,另选周二下午作为集体备课时间,要求:每个单元都进行教材分析,教研组的老师轮流作主讲人,分析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知识点以及新旧知识的纵横联系,其他老师补充。并由主讲人准备本单元的教案、课件,经备课组的老师讨论修改后作为通用教案,供全级组的老师使用,以实行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
(2)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前准备(备课、教具准备、调整心态等)要充分,课内时间调控合理,导学到位,训练落实。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减少“学困生”比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开展有效的教学辅导。教学辅导是做好“培优扶差”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期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学生分好类,确定尖子生及“学困生”,并做好长期的跟踪辅导工作,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保证合作率,全面提高平均分和优秀率。
2、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1)继续开展省小语会的“小学语文教学氛围审美化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2)继续开展“读书与养成教育”活动。利用上午上课前的15分钟以及下午上课前的20分钟,保证阅读时间,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系列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3、深入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1)有计划、系统地组织相关的学科活动,做好有关的纪录、资料整理工作,创建学校优秀科组。
(2)积极参与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帮助上课老师做好教学准备,参与7——8周学校组织的总评,以此促进全组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
(3)认真参与第十一周本校与教研结对学校一起组织的语文教师现场作文比赛,争取好成绩。
(4)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为7月初加入区教育学会做好准备。
四、具体工作安排:
2月份:
1、根据教导处总的计划,商讨、制订本组教研计划,明确教研工作重点。落实组内教研具体任务的分工;
2、教研组成员学习课程标准,明确本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讨论语文作业的类型。
4、交流开学以来各班的学习情况,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商讨解决方法。
3月份:
1、集体备课。
2、参加学校优质课总评。
3、学习有关“小学语文教学氛围审美化的研究”的教学理论。
4月份:
1、集体备课。
2、对阅读、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3、中段考试。
4、参加语文教师现场作文比赛。
5月份:
1、继续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氛围审美化”有关的教学理论,观摩相关的优秀课例。
2、集体备课。
3、组织一项本年级的语文竞赛。
6月份:
1、集体备课。
2、调整教学进度,交流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补缺。
3、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开展复习。
4、小结本学期教学工作,组织好期末测试。
5、商讨学生假期学习任务的安排。
6、整理并上交教研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