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 > 学科主页 > 数学
数学科组近两年来的工作回顾

一、教研管理层级化

层级管理是一个优秀团队得以不断发展的保证。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大有学问,在这六年来,从番禺区达标学校——番禺区一级学校——广州市一级学校,教学质量从达标——优秀——全优,这一路走来,都离不开科学的层级管理的实施。

1、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我校数学科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实行层级管理(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科组长年级备课组长各任课老师),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校本教研统筹工作及制定有关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指导校本教研实施。成员如下:

  长:温伟强校长;

副组长:陈丽珊、郭志明副校长;

  员:彭燕芬、梁振举、李献生、朱滔滔、关绮雯。

2)以级为单位建立数学教研组,并由陈凤霞、郭爱兴、刘瑞琼、卢小章、梁肖玉、蔡镰珠等老师任教研组长。科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组织老师落实学校教学工作,期初制定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教研计划,期末写教学、教研工作总结,质量分析;组织科组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等日常工作,协助教导处开展教研活动,检查教师备课,组织学生开展学科活动等,保证校本教研的常态化。

3)实施层级管理,发挥教研组的整体效应。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实施层级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团结协作,教研组管理架构运作通畅,有序高效,力求打造一个求实创新的优秀团队。

学校还定期召开各类人员会议, 对他们“定岗”、“明责”并“授权”, 检查各时期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2、规范各项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抓好常规管理。我们要求教师期初要制定教学计划,辅导学习困难生计划;科组长、备课组长要制定教研活动计划;期中,要进行质量分析;期末,各班科要进行质量分析;科组长、备课组长要写出教学教研工作总结,各老师要上交教学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或反思、教学日记等。

2)抓好备课管理。我们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重温《番禺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工作意见》中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备课内容的深入上下功夫。而且,强化教师的自主备课,写好教学后记,真正做到课前备课,把功夫下在钻研教材、优化设计、研究教法上来,提高备课的实效性和创造性。并协调好教学的“三统一”,即教学进度计划统一、教学模式的相对统一、作业设置批改检测方法的统一。做到既有基本模式的统一,又有个人不同教学风格体现。我们还采用科组、级组集体备课制,每次安排一人作主讲,大家相互补充,备出每一章节与新课标之间的关系,备好具体教学班学生的实际,确立教学目标,作出重难点的处理,教法的选择,作业的设计等。科组长、教导处还每学期检查教师备课两次,每次都有记录,有总结。

3)抓好作业管理。由于学校每年都有不少的插班生,而且每个年级的知识,要求都不同,所以每个学期的开始,学校都召开科组长、备课组长会议,要求他们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的需要,综合同级科教师的意见,定出作业的格式,作业本的名称,用什么作业本等,用书面的形式汇报教导处。学校每学期检查学生作业两次,对教师在批改作业上好的做法及时表扬,不足的地方及时纠正。

4)抓好学生管理。数学科虽然学科思想教育性不强,但数学科的老师仍然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而且每学期初都制定好“培优补差”计划,按计划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辅导及优生的培训工作,成绩确有成效。

5)建立学校质量监测制度,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质量分析、评价制度。进一步做好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完善质量管理。配合区做好期末终结性质量监测的工作,做好期末考试工作和质量分析。

二、教研活动制度化

1、健全各项制度。

课程的改革,学校是一线,教师是关键,课堂是主阵地。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数学教研组始终坚持注意加强教师培训学习,立足校本培训,实行全员参与。

1)落实时间。在学校教研制度的引领下,我校规定了每周四下午400-530为学科的教研活动时间。另外,每个教研组每周还另选半天时间进行集体教研,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障。各年级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交流信息和体会,讨论教学设计,进行自我反思、专题研究,开展教学会诊等活动。

2)落实人员。每次的教研活动要求组内全体老师参与,挂钩领导列席参加,每次教研活动均落实主讲人、记录员。

3)落实内容。把教研活动的内容写进了学校工作的行事历中,既有讲座,又有课例研讨,还有教材分析、教学会诊等等,内容丰富、全面。

4)落实教研组长发展机制。教研组长有发展规划,把自己专业发展与教研组发展相结合。对教研组长实行定期培训,并聘请广州市、番禺区教学方面的专家对教研组长进行指导;创造条件让教研组长外出学习;有完善的教研组长工作考评制度,激励教研组长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地参与并带动本教研组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5)落实优秀教研组奖励制度。为了让校本教研活动落在实处,我校从2006学年开始评选学校的优秀教研组,举行教研组校本教研展示活动,交流经验,树立榜样。校本教研开展得有声有色,充分体现教研管理的层级化。(《大石中心小学优秀教研组评选办法》附后)

2、推进课程实施。

1、贯彻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数学科组的教师们重视帮助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把“双基”教学落实到每节课堂教学中,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认数的同时,结合单位名称,坚持“说”的能力训练。比如“3”,让学生说出“3个人、3张桌子、3朵花……”“天上飞来3只小鸟、草地上有3只小白兔……”;在教学看图写式时让学生学会说三句话,为应用题的学习打下基础。四年级老师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计算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比较,使学生切实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把式题与文字题进行联系来讲,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五年级的教师在每节课中注意知识的查漏补缺和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在有限的40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扎实开展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没有搞花架子、搞形式,没有把课堂变成“演戏”的地方,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主体之间相互启发、学生个体独立活动等形式。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往,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00710月,兄弟学校参与我校开展“计算教学”课例研讨活动,卢小章、周伟宾老师执教了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及《一个数除以小数》,听课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20084月,我校进行了“有效教学”研讨活动,陈树梁、郭爱兴老师进行《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图形与变换》课例展示。200911月,我校进行了“解决问题”研讨活动,梁肖玉老师执教了《百分数应用题》课例展示,指导中心的领导参与了评课,也对我们数学教研组扎扎实实施新课程,课题实施的工作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

3、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培养思维、提高能力,这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我们科组教师有如下方法:

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寻找解题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如梁肖玉老师在“圆的周长”一节中,通过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算一算圆的周长,想一想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②在教学中,教师们运用电脑课件、教具、学具,进行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③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如蔡镰珠老师教学“商不变性质”一课时,当学生听完“猴王分果”的故事后,提出问题:“谁的笑是聪明的笑呢?猴王是运用了什么运算性质分果子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

④寓教学于愉快活动之中。如刘瑞容老师教授“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中,设计了“接力赛”、“摘苹果”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4、进行学科比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我们科组每学期都分年级段举行一些学科比赛,如一二年级的口算比赛,写数比赛;三四年级的速算比赛;五六年级的数学能力竞赛等。

我们科组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强化质量意识,注重面向全体,又关注后进生的辅导提高。因此,两年来我们科组各年级的数学科教学质量都达到区质量指标的优秀档次。2007学年,黎秀萍、蔡镰珠、周伟宾老师在北片六年级毕业统考中获教学成绩突出奖;2008学年,陈丽珊、梁肖玉老师在北片六年级毕业统考中获教学成绩突出奖,2009学年,罗意坚、蔡镰珠、陈金莲老师在北片六年级毕业统考中获教学成绩突出奖。

三、教师培养专业化

由于我校是2002学年从老校分离出来的,教师大多来自不同的学校,素质参差不齐,年青教师占的比例比较高。针对这个实际情况,我校制定了教师的培养目标是:三年立稳,五年出师,七年成才。

1、三年立稳——为教师成长进行导航

1)开展师徒结对活动。让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从备课、说课、上课到评课,开展一条龙的针对性指导,把校本教研落到实处。我校还开展了优秀师徒的评选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师徒们的学习热情,在教研教改、评课方面形成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等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梁桂容、刘瑞容两位新老师分别与郭爱兴、陈凤霞老师进行了师徒结对,这两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师傅,常给两位徒弟上示范课,课后他们还会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目标制订、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对徒弟们进行细心讲解。两位师傅还细心指导徒弟钻研教材教法,做到课前备好课,课堂上好课,课后有小结。徒弟们在练习的设计,作业的布置和课后差生的个别辅导等方面也能得到师傅们的耐心教导。在2008学年的结对学校数学教师说课比赛中,刘瑞容老师获一等奖,梁桂容老师获二等奖。另外,梁桂容、刘瑞容老师参加区第六届教学新秀评比活动分别获二、三等奖。刘瑞容老师的《分类课件》还获还被评为区学科资源库单项优秀资源。在青年教师的带动下,中、老年教师也不甘示弱,罗意坚老师的《六年级总复习第一次测试题》还被评为区学科资源库单项优秀资源。

2)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我校除了周四下午400530为学科的教研活动时间外,每周还另选半天作为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时间,每个单元都进行教材分析,教研组的老师轮流作主讲人,分析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知识点以及新旧知识的纵横联系。通过集体备课,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

3)开展同课异上活动。教研组内新老教师选择同一教材上课,带着共同的研究问题,通过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备课——上课——反思——再备课——再上课——再反思”的反复钻研,比较讨论,求优摒劣,不断地提高新教师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的能力。

4)开展新教师上过关课的活动。我校每学期初均对新教师进行摸底听课,提出建议,学期末听汇报课,给出评价,通过反复锻炼,让新教师很快地走上正常的教学轨道。

2、五年出师——为教师成长架设桥梁

1)专家引领。我校多次邀请了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教研室的魏春峰、许翼平、蔡义为、黄淑华、陈七娣等老师以及北片教育指导中心的李学宁主任举行专题讲座,并邀请中心组成员到我校进行教学会诊活动。另外,广州市教研室、番禺区教研室、番禺区进修学校曾经4次到我校进行大规模的教学调研、现场答疑,及时将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引进校园。

2)外出交流。让教师们学习外地外校教改经验,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几年来,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先后派出教师参加省、市、区、片的教学研讨活动,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学信息积累。

3)教学研讨。教材研讨:教研组内教师集体备课后可提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让其他老师解答;课例研讨:组内教师拿出自己最满意的,或最具有商讨价值的课来供大家学习研讨;易地教学:2007学年我校派出了刘瑞容、卢小章、梁桂容等老师分别到教研结对子学校河村小学、礼村小学进行易地教学,既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调控能力,又为对方学校老师提供教学示范。

4)测验命题。测验卷的命题质量,直接体现教师对单元教学要求的把握能力,需要老师对教材进行全面的钻研,力求准确地把握重难点。从2007学年开始,我校就组织教师进行集体教研对单元测验进行命题,经过4个学期的训练,老师们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测验卷的命题质量越来越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七年成材——为教师成长提供平台

1)开展教师竞赛活动。为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我们依托校本教研,开展教师竞赛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我们把竞赛活动的重点放在中青年教师和教研结对子学校中进行。近年来,分别举行了语文老师现场作文、朗诵比赛、粉笔字比赛以及数学教师说课比赛、解题比赛等,2008学年的第一学期我校与河村小学、礼村小学还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了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开展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活动。我校要求各教研组内每学期至少提供两节示范观摩课,供组内成员学习,发挥各教研组名优教师的示范作用。如:郭爱兴老师执教的《分类》、刘瑞琼老师执教的《角的认识》,陈凤霞老师执教的《找规律》、邵永如老师执教的《有趣的数字编码》等等,体现了“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教学”这一主题,让全组老师受益匪浅。

3)开展评选教学新秀的活动。结合番禺区4年一届教学新秀评选,我们开展了教学新秀的评选活动,既为区教学新秀评选备战,又推动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让更多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几年来,我校数学组共有10位教师先后被评为区的教学新秀,其中杜永辉、梁肖玉老师还分别被推荐番禺区的名师培养对象。

通过校本教研活动,教师们在互动中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在对话中分享了教学的快乐,在交流中丰富了研究的思路。通过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架桥铺路,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不断地发展,一个优秀的专业化学科团队正在形成。

四、课题研究引领化

2007年至2009年期间,我校数学科开展的课题有:番禺区“十·一五”课题:“北片小学活动课程校本化行动研究”;广东省电化馆“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广东省德育重点课题:“小学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研究。全体数数学老师积极参与,取得以下成效:

1、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

我们对课前、课堂、课后三段时间进行了重点研究,通过研究、实践,我们把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一般分为: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于生活)。

2、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以前的课堂上,看到的只是学生们疑惑的目光,虽然,也有气氛活跃的场面,但那是学生对老师的人格魅力的敬佩,而非对知识的向往。而今,看到的不再是以前那个死气沉沉的课堂了,看到的是充满生机,不断迸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洋溢青春气息的,散发求知欲望的课堂,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也变了,他们对数学有了一种新的体验,不再感觉数学是一无是处了,不再认为学数学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常常要依靠数学知识,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向往,希望每天的数学课早一点到来,也希望自己寻找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课堂中得到解决。

3、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应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从我们对课堂观察情况看,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课堂,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参与学习的热情非常高。如今,你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到的学生不再是畏畏缩缩,而是一只只高举着,带有无数疑惑的小手,是一张张充满智慧的,散发朝气的小脸,是一双双兴奋的,带有成功喜悦的眼睛。

4、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增强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数学生活化教学使学生把生活中的信息与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生活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把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整个过程中,数学问题也将随着提供信息的不同而灵活变化,正是这一循环、滚动的方式使学生信息量大增,处理能力不断增强。

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学生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同时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把书本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所掌握的知识,减轻了学生的死记硬背和大量单一的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减少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学习数学打开了一条探索知识奥秘的途径与方法,使他们感到数学是真真切切存在于生活中,而有效地积累生活经验则有益于帮助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5、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推进课题的深入开展。

12009111820日,我校数学科的“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课题负责人陈丽珊、彭燕芬、梁肖玉、周伟宾老师,到广东碧桂园学校参加了由广东电化教育馆组织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教学模式与创新研讨会”。

220085月,我校开展“北片小学活动课程校本化行动研究”课题研讨课活动,李伟娟、陈树梁、黎桂英执教了《摆一摆,想一想》、《营养午餐》和《粉刷教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200910月,我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课题研讨课活动,陈凤霞、李伟娟老师执教了《对称图形》和《垂直与平行》;2009年月11月,我校开展“小学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 课题研讨课活动,刘瑞琼、周蓉执教了《制作贺卡》和《统计》。以研讨课为平台,有效推进课题的研究。